咖啡是食物,有賞味期限,超過期限就會腐敗,不會金鋼不壞。
剛烘好的咖啡,就像是真空剛開封的茶葉一樣,都需要經過適當地氧化使風味完整發展。聽長輩說過,有客人不開新茶,也是這個道理。烘焙後兩天的咖啡豆多少還有一些烘焙味,也就是俗稱的火味。3-10天是咖啡豆風味最佳狀態。這段時間的咖啡每天都有細微的變化,是喝咖啡的樂趣之一。14天後,咖啡豆就大致完全發展趨於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義式咖啡都要養豆大約10-14天。等豆子穩定下來,每一天每一杯的口感才會一致。太新鮮的咖啡豆會增加沖煮的變因,影響品質。但是30天以後咖啡豆就開始衰敗,產生不好的味道。就像米煮成飯後,在室溫下會慢慢發霉,烘焙後兩個月以上的咖啡豆就可能產生赭麴毒素(肉眼看不出來的黴菌)。冬天咖啡豆衰敗較慢,夏天較快,上述的天數大約是平均值。
thegoodwill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排隊名店,例如台北汀洲路的紅豆餅,我個人覺得並不好吃;但生意非常好的佳德鳳梨酥,我就會乖乖去排隊。口味這種東西似乎很主觀,說不準的,因性別、年齡、人種或成長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但由於人類的生理構造和演化歷程大致相同。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甜食,淋上蜂蜜的草莓鬆餅對很多人來說都會帶來幸福感。除非立志成為人上人,不然很少人喜歡吃苦的東西。但是事情有些奇怪,當咖啡被烘焙成焦苦味,我們卻說這才是咖啡的味道,喝咖啡就是要喝苦的。我猜想唯一的解釋是,這是後天被塑造的成見,並不是生物本來的喜好。當咖啡已成為日常飲品的今天,我們可能需要了解一下這個成見的來源,適當調整面對成見的個人姿態。
咖啡生豆和其他的食物一樣,品質不好就容易有不討喜的味道和雜味,例如橡膠味。就像有些鳳梨真的比較香、酸甜比例適當,有些就平淡死甜或者是不香無味。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商人就將較劣等的咖啡豆做較深的烘焙,「教育」我們咖啡本來就是苦的。這樣一來就可以使用非常便宜的生豆來獲利。當咖啡豆被烘焙成焦苦,我們就很不容易區分這是品質良好或不好的豆子。而咖啡豆會苦,大部分是因為被烘焦了,就像肉烤焦了就會產生苦味。
thegoodwill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是天香,是上天給人的天然美味。咖啡是一種果實,經過烘焙後,以水沖煮會有特殊的味道。或許是陰錯陽差,或許是人類的創造力,六百年前人們把咖啡豆用火烤過後沖水飲用。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咖啡成為日常飲品。就像是樹葉這麼多種,當初會想到把茶樹的葉摘下烘焙的遠古人,或許也是森林火災和一連串的偶然。
咖啡、酒和茶一樣,都是一種飲料。社會學家告訴我們這些飲料有時候會用來象徵或彰顯社會階層。例如,單一純麥威士忌和加了伯朗藍山咖啡的維士比就畫開了一道階級界線。但化學上來說,咖啡、酒、茶和豆漿一樣,都是加了化合物的水。只是咖啡、酒和茶之所以有機會變成奢侈品,怡情養性或是炫富,是因為在嗅覺和味覺上,這些飲料會有一些特殊的、怡人的味道,例如茉莉花香或是莓果味。所以黃豆一公斤只有30到50元,而競標的咖啡豆可能高達一公斤三五千元,品質好一點的茶葉一台斤也要三千以上,而千元紅酒則比比皆是。再者大部分的植物種子,如綠豆,經過烘烤也不會有特殊吸引人的味道,所以市場上也就沒有人把綠豆烘焙後用虹吸壺沖泡販賣。不過倒是有綠豆拿鐵,也就是綠豆沙牛奶,哈哈。
thegoodwill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